写在前面的话,因为互联网行业的介入,很多行业的一贯法则都发生了变化,比如零售、金融、地产、汽车、通讯、旅游等等……平面设计师作为各行业中比较下游的一个岗位,不管是被客户上司逼被还是平日的潜移默化,其实也多少受到互联网的影响,感知风向起步较早的一批甚至已经蜕变到了移动端的设计师,任职于大型互联网企业UI UE,这里暂且不表。
因为笔者这只笨鸟也还在摸索的道路上,在这里谈的算不上什么建议,只是一些血泪史(有血有泪有shi),设计行业变化很快,不过总结起来也不出三大块。
壹·先来说说隔靴搔痒的内容
前平面设计师做的比较多的工作,比较常见是设计logo、vi系统里七七八八的东西、catalog、包装以及印刷的七七八八的东西除此以外就是专门的网页设计师。除了内容不知所云的印刷品和层级多到爆的网页,其他设计项目都比较抽象,比如最常见的logo设计。只言片语的线索,要求高端大气上档次~开搞!这样一向情愿的鸵鸟效应在h5广告上倒是不会有,因为一般投h5广告和传统设计最大不同是kpi那座大山!折页、名片印出来可以往桌角一搁完事,h5广告这样pm就要杀人了好么?
虽说内容并不是设计师可以控制,(大不了文案不好大图凑)不过设计师还是可以给予内容编辑一些建议,
比如开篇、序言、转折部分要给页面足够的空间,不要吝啬空白页(也叫调剂页,点到为止不然有放水嫌疑),有时一个页面摆一句文案就足够提气;描述产品部分请直奔重点——也就是产品本身,如果有翔实的数据支持,文案结构对称那么你可以偷笑了:遇到了一个好copy,这样的内容可以为作品加分。相反什么得过国际大奖,名师设计,进口材质,绿色生产过程,阿猫阿狗用了都说好……面面俱到的文案还是尽可能少一点。在不脱离内容的基础上,还是建议设计师们尽可能加入内容的梳理工作中,比如试试把传统的标题整成可点击的标签(tag),把slogan整得更口语化,大段的条目文字配合图片做成幻灯轮播,或者逐条的动画进入,看着也就没那么烦了。毕竟大家都没有那么多时间一本正经看大段文字。
贰·表现技巧,断舍离
首先设计师得有这样的概念,H5广告的和投放成本比网页和印刷品都要大得多,时效性上一朝一夕就over了,总之它比较金贵。在有限的手机屏让传播效益最大化就是表现的活儿了。视觉传达依然离不开平面的基础:构图、色彩、空间。黄金分割自不必赘述,但是到移动端上“主题元素居中突出”更不会犯错;经典的几何构图比如稳定的正三角形、圆形、正方、二、三等分构图,倾斜、几何形构图搭配辅助图形会产生不稳定感,但也会有年轻、锐气的感官,而边缘化构图会让作品显得更加老辣。上述的构图法往往在传统的平面设计上用到概率比较少,就算偶尔大胆尝会被要求和其他元素融合一下或者用什么东东破一下,甚至最后改回一张大图。传统平面设计上更多是为品牌形象,产品格调服务,所以视觉元素、画面层次较丰富,而在h5广告的设计则尽量保持视觉主体的单纯性。
这里要提一下字体设计,它既是内容设计也是构图设计,一款成功的title设计本身就可以hold住画面。而一个精雕细追的画面脱离了标题未必可以hold住主题。
色彩也有了比较大的颠覆,我们所看见的大量红配绿、蓝配黄的撞色搭配越来越多,以及荧光色也时不时来凑热闹啦,这种在以往设计领域被视为深井冰的配色摇身一变成了怪咖潮范的经典。其次是大面积黑白灰的配合也很常见,优雅的黑白照片再度被大量启用,(黑白大图压大字成为一句半调侃半真理)换了以前把领导照片p成黑白的你试试……可以用那么多犀利的颜色还不用担心输出、色差问题也是得益于移动大屏设备的普及。HSB色板渐渐代替了传统印刷领域的cmyk色板,以及大面积的纯色代替渐变色,毕竟互联网上的色彩需要单纯、明确、有情绪。
空间的表现比上述都要复杂一些,处理好构图和色彩依然还停留在平面设计范畴,没有空间时间的流动就不能体现h5的真正魅力。在平面上模拟空间流动也是有几种方法的:视差效果,前景和背景在屏幕滚动时位置的差异,这里的实现方法用epub360的layer组件再合适不过了,笔者当初就是被layer组件的视差demo吸引然后迷上了Epub360(害羞)。
还有些做法是巧妙利用了素材,通过假3d画面素材,搭配和基本的放大缩小移动这些动画,依然可以营造出简单轻量级的空间感。如果设计师会3d软件那么想象力完全可以火力全开,建模渲染一个场景作环境,搭配上epub360的序列帧利器和各种触发,场景再现妥妥的。空间的表现依然需要统一和单一,虽然h5作品可以在多个页面翻转,但是场景不宜转换过多。
上述内容和表现技巧两点还仅仅停留在围绕视觉感官的工作,探讨下H5相比平面媒介的从整体感官上不同,举几个栗子:
其实熟悉为微信h5的小伙伴应该已经看出来了,以上是典型的测试题类H5,但是通过噱头的画面和戏剧性的文案,测试题主线显得丝毫不违和,反而让人对过程有所期待看到结果时会心一笑。
再来看些全程和用户互动的栗子。
以上,通过剑走偏锋的切入点来贴合主题,案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用户体验,美、玩味、悬念、仪式感等等。作品自然经过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不是一两位平面设计师就能实现的了,那么我们从中可受到怎样的启发?既然各行各业触网的大趋势不可逆转,接下来聊聊平面设计师转型。
叁·知识体系和观念的迭代
传统的平面设计师的应用知识:修图、排版(输出印前流程和网页排版规范)字体设计图形插画设计、色彩心理学、web端还涉及到html css代码等,相信全面掌握这些的设计师已经是资深设计师并且在工作中可以独当一面。这样的设计师初入交互领域,还是需要学习不少知识,比如常见的画布尺寸和最小单位以及最后交付的完稿文件都有了变化,除此以外大家会感受到: h5的设计更像个活物,不仅仅页面的每个角落带有响应,甚至作品的线性空间内都可以相互影响。所以要求设计师的打破一维思维状态,由单纯的视觉维度转向用户交互界面继而将时空等客观环境因素都考虑进去,归纳来说:线型思维转向发散性思维。
再来看下交互设计师的总体知识体系:
这里不难得出视觉设计只占据很小一部分,前道需求分析和流程设计往往都有其专门的岗位来负责,剩下的原型部分和可用性测试还是会和设计师的工作有交集,甚至由平面设计一起包揽。假如你接受了这个挑战,就不光要着眼于画布上那些元件和图层。按照用epub360制作一款简单展示类h5来说,设计工作完成(只代表完成了一半),还需要切图—优化素材—在线平台重新置入素材—动画设置—触发事件设置—页面关系调整—辅助元素(LOGO交互提示音乐)的设置以及不下几十次的在线测试优化。总体工作量远大于单纯的平面设计,操作熟练的设计师可以在1-2天完成设计和所有动销交互,凭的不光是手速和软件的熟练度,还有对总体流程了然于胸。例如:幻灯和普通原件在切图上的区别,动画制作中哪里用幻灯哪里该用序列帧,循环动画的触发是不是存在不合理?这些话题每天都在被讨论着,而就在这些细微处,用户之间的距离也渐渐拉开了。在epub360上逛的略久常常看见一些年轻设计师吐槽:项目经理把一个文档丢过来,惨无人道要求在两天时间里做出一个H5云云。其实个人觉得除了工作量的陡增这未必是件坏事,至少说明经理信任你,你可以展现自己的执行和文字解读能力,注意在制作过程必要节点和项目负责人进行汇报和及时沟通。沟通的重要性在h5制作中不容忽视,主张设计师们利用各种工具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里可推荐的小工具有,Axure\mindmanage\ PPT \Keynote\以及我们手中的纸和笔。
理解和协调整体的能力
上述几个著名案例,展现点不同表现风格各异,拆解单个作品的元素细节非常协调,小到icon、笔触的摆放都经过了考虑也就是再设计,最终达到视觉上自成一套体系。这里的规范统一又区别于vi和画册的绝对统一,形象讲:不需要再为了app里一个转角死扣像素或者制作一本catalog反复比对行距和潘通色值,因为我们的互联网传播更快餐,大多数用户不会注意这些只有执行者才看得出的区别。然后这并不代表设计师可以偷工减料,虽然在单一页面上的花费时间减少,不过h5作品的整体关联性会让我们为一个页面上的疏忽而付出全局的代价,就好像使用0代码基础的第三方平台来制作h5那样,如果对一些基本知识的认识不足,到后期会出现各种状况,这些都是设计师在转型中要面对的。
好比说h5商业作品是一个立方体,视觉部分是立方体中的其中一面,那么营销企划、用户体验、特效制作、文案雕琢、媒体投放等构成了这个立方体的另外五面,各项活做得越扎实作品越饱满,也越接近广告目标。各环节的沟通不顺畅各自为政,那么可以联想到六面体会是只有表面文章的花架子,当然花架子总好过只有一两面的纸片儿。再回顾下交互设计师的知识体系,如好学的小伙伴们不满足于平面设计这个小面,习惯用交互设计师的视角去考虑每一个页面,那么对整体作品乃至我们的职业道路都可以加分。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用交互设计理论体系来衡量h5作品的好坏呢,这里提几个常见标准供大家参考:项目核心要传达的是晦涩还是鲜明;视觉中心是否够直接明了,图形元素是否会有歧义或带来不适感;交互的设置是否能让用户用得顺手,如不顺手是否进行了必要的解释;动画特效是否会卡顿滞后,各种平台的兼容测试……多站在用户角度来审视作品,很多问题在前期就可以被规避。设计师们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加强理论学习,比如至少通读下iOS 人机界面指南吧~ios的体系确实有其独到的考虑和魔鬼细节,这里不是神化苹果,不管怎么说苹果公司小到门店一个展柜大到产品发布会模式都被抄袭了不下一百遍啊一百遍。
不得不面对的现状,事实上在需求分析拟定阶段就可能牵扯到交互,也就是交互的前置化,比较遗憾的是,一般公司PM/AM在此阶段很少让设计人员参与进来,导致沟通执行之间出现断层。不过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互联网时代,设计师的地位逐渐回到本位,只要愿意做,机会就在你身边。